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了解屈原的作文历史(专业收集(整理13篇)

时间:

屈原的议论文篇1

人为什么而活着?一个延亘千古的话题。如果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生物是为了繁衍而活着,生物界不少昆虫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但用来解释这个问题未免太生硬片面了。

两千多年前投身汨罗的屈夫子应该想不到自己的毅然赴死会引起文坛的千古长叹。身为人臣,屈原很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为楚国,或者更确切地来说,是为楚君。所以当郢城沦陷的消息传来时,他投河自尽了。从此汨罗江中多了一位吟唱千载的诗人。

面对生死,他选择了死亡。在此之时,面对同样问题的还有渔夫,他选择了生。现代很多人都偏向于渔夫的明哲保身,认为屈原是愚忠。不可否认,是那个时代造成了这一历史悲剧,但悲剧大多又是宏大的。在中国历史中,这一死是壮烈的,无关他人。

时间来到天汉二年,司马迁选择活下去的那一刻。在此之前,他为汉武帝而活,在此之后,他获得了自己的解放,为自己而活。在尊严和价值之间,他选择了价值,也赢得了至今不息的尊敬。“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司马迁没有死,但他却获得了重生。

选择活下去,每时每刻对司马迁来说都是煎熬。很难想象司马迁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心情如何,但在他选择宫刑的刹那,文坛上就有了一座厚重巍峨的大山,阴阳割昏晓。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前者是司马迁,后者是屈原。屈原为国而活,司马迁为《史记》而活。那么,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再回到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得到,人不是单纯地为了繁衍而活,而是为了更深层次的价值。或许这便是人类有别其他生物最关键的一点了吧。

其实纵观古今,为价值而活者比比皆是。从屈原到司马迁,再到历朝历代数不尽的王侯将相、平民草芥。活着,是一种伟大,死亡,也是一种伟大。

面对生死的抉择,也是面对人生价值的抉择。现在,请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屈原的作文篇2

屈原是一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更是一个爱国诗人,他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他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公元前三四二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常赏同楚怀王商议国事。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公无前三零五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秦国的怀抱。还使得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逐放到江南。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国大将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报国之心,却也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在同年五月怀着满腔怨恨投入汩罗江自杀,百姓听闻后都很悲痛,争先恐后地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水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坛活动一年一年的流传下�屈原政治上的失意,也成就了他在诗歌上的巨大成就,他写了不朽的诗集《离骚》,《天问》,也对中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欣赏屈原的才华,赞颂他对自现理想的执着追求,更加佩服他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心系自己的祖国。

屈原的作文篇3

再过二天就是端午节,不知怎的,昨夜的月亮特别明亮,星星闪烁着亮光,浩瀚的天空,格外的璀璨。我们家自己包的粽子,散发出芦叶的清香。我被这浓浓的香气,带进了甜蜜的梦乡。我在梦乡里到处游荡,不知不觉来到了汩罗江上。我突然看到一位老者,身材十分的伟岸,那隆起的额头,刻着岁月留下的纹斑。他穿着一件长衫,手指前方,眼里充满犀利的目光,向着长空发出一声声悲愤的呐喊!

我凝目仰望,啊!那是屈原,那是二千多年前的屈原,站成了一尊不朽的雕像。我看见你的面像,充满着孤傲、悲愤和迷茫。你生命被放逐,思想在流亡,而你却没有放弃报效祖国的浪漫理想。你《离骚》,谁理采;你《问天》,天不语;你《卜居》,居无着;你《招魂》,魂不还。最终,你怀着壮志未酬的痛苦,怀着无国可报的忠愤,让汩罗江的胸怀,接纳了你的英雄壮举!从此,汩罗江的江水汹涌澎湃,屈原的忠魂光芒万丈!

我从睡梦中醒来,屈原的身影隐约还在。屈原呀,你不再忧愁,你不再悲伤!三楚的后人,早已把你的遗志承载。经过多少人的奋斗努力,经过多少年的改朝换代,你为之献身的祖国,现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今天的祖国,不再受人欺凌,不再被人蚕食,它是一只睡醒的雄狮,雄冠在世界的东方;它是一条腾飞的巨龙,遨翔在寰球的上空!现在的中国,已经达到了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初步目标,正在朝着民族复兴、实现伟大梦想的目标而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你那忧国忧民、尽忠报国的英雄壮举,是华夏儿女宝贵的精神食粮!为了发扬光大你的民族精神,华夏的子孙为你设立了一个节,这个节日叫端午节!你的灵魂不死,你的精神永在,你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你是人们心中一尊不朽的塑像!

屈原的议论文1篇4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屈原的作文篇5

屈原,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官至左徒,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一个王公贵族之家。他的父亲在楚国不仅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大臣,对子女从小要求严格,注重教育。由于他的哥哥身有残疾,不能入朝做官,父亲便寄厚望于他这个小儿子的身上,三岁时教他识字,五岁时向他灌输做人的道理。屈原本人自幼不但天资聪颖且很有志气,下决心不辜负父亲的厚望。他学习刻苦,锲而不舍,刚刚八岁的时候,就成为学宫中的高材生了,有时连老师也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

屈原从小喜欢读文学,尤喜读民歌、民谣。可是在他那个年代,民歌民谣被作为野书看待,在学宫里是决不允许读的。屈原只好每天下学后回家读。

有一天,学宫放学,屈原见时间尚早,便拿出当时民间流传的歌谣读了起来。时间过了中午,他仍孜孜不倦。不一会儿,老师走来,见他还在读书,心中十分高兴,笑吟吟地对他说:“孩子,已过中午了,快回家吃饭吧!”

屈原一抬头,见是老师,急忙拿起书就走了。老师有点不高兴,心想:屈原平时是很有礼貌的,怎么今日连个招呼不打就走了?他又一想,也许是一见天晚了,急忙回家,忘记了打招呼;况且,屈原又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天资聪明,学习用功,别人要学一天的内容,他两个时辰就学会了,所以今日之事也就没有在意。

第二天下学后,老师在回家的路上见屈原一个人又在读书,便走了过去,笑着对屈原说:“怎么了?课堂上不是都会了吗?这两天为何老是不知道回家吃饭?有什么不明白的,给我说说,我再给你讲讲!”

说着,老师便顺手把书从屈原手中拿了过来,翻开一看,脸色顿时变了:“我以为你在看课本,原来你是看课外书!”

屈原辩解说:“课本上的我已经全背熟了。”

老师越发生气说:“背过了,不等于理解了;再说,你看的是什么书?这些都是野书,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也是决不允许带进学宫的!”

屈原见老师气得脸色发青,心中不忍,只好认错说:“老师,我错了,今后再不带到学宫就是了。”

老师这是平生第一次对他的得意门生大发脾气,又见他认了错,便把书还了他,并且缓了缓口气说:“知错改了就好。你是很有前途的孩子,以后像这类书,不许再看,快回家吧!”

老师不让把这些书带到学宫,他就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在家中读,在放学的路上读。不料,后来又被老师发现了,便找到屈原家中,在他的父亲面前告了一状。父亲大怒,不仅将屈原大加训斥,还强行收走了屈原的所有课外书。

自从书被收走后,屈原心急火燎,一连几天闷闷不乐,饭也吃得越来越少。对此屈原的姐姐女媭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女媭对读书、写字也十分喜欢,只是因为她是个女子,念到十一二岁,就被父亲逼着辍学了。她十分同情弟弟的处境,她也在想:老师和父亲所认为的坏书,究竟坏在哪里?难道只有那些读了能做官的书才是好书吗?但天下做官的人毕竟不多,难道大多数

屈原一见,高兴得流着眼泪说:“你真是我的好姐姐!”

不过,姐姐又给弟弟规定:看课外书可以,不能影响学宫的功课,并且不能再让老师和父亲发现。屈原痛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屈原又高兴地上学去了。在课堂上,他学得十分认真,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他没有不会回答的。几天后,老师又跑到屈原家中,特地在屈原父亲的面前将他大加赞扬了一番。父亲听了,心中自然高兴,对屈原就放松了看管。不过,姐姐却发现,屈原近来每天放学,都比过去晚回来两个时辰,是在学宫学习呢,还是下学后玩去了?姐姐开始留神。

这一天,在快放学的时候,姐姐去了学宫,刚刚赶到,正巧放学,只见屈原第一个跑了出来。姐姐见屈原没有看到她,就跟在后边,看看屈原到底放学后去干什么。她跟着跟着,发现屈原拐弯向后山走去。姐姐更加怀疑了,紧追不舍。

当来到山脚下,姐姐见屈原一拐弯就没影了,于是四下寻找,可仍不见弟弟的影子,便高声喊道:“弟弟……”然而回答她的,是山间回响。

正在她十分着急的时候,发现在一棵树的后面,有一个小山洞,洞口刚好能进去一个人。姐姐找弟弟心切,忘了害怕,就一步一步走进山洞里。开始,里面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又走了一段,便看到了亮光;再往前走,她惊异地发现,里边是个露天山洞,屈原正坐在一块石头上,借着从洞顶射进来的阳光,聚精会神地读书。

直到姐姐来到跟前,屈原才发现,不由得惊问道:“姐姐,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姐姐笑着说:“来看看你在干什么。”

屈原得意地指着洞中说:“你看,这里不但光线充足,冬暖夏凉,而且毫无干扰,清静幽雅,不正是读书的好地方吗?”

姐姐点点头说:“这里是不错,不过,老师课堂上讲的你都学会了吗?”

屈原说:“姐姐的话我从不敢忘记。不信,随便让你考问。”说着,便把课本递给了姐姐。

姐姐也毫不马虎,真的接过课本,一课一课地提问起来。屈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姐姐非常高兴,一把将屈原揽在怀中,很是欣慰地说:“好聪明的弟弟,这样,姐姐就放心了。”

据说,屈原就是从这天开始,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山洞里学习两个时辰。节假�

一晃三年过去了,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屈原没有一天不来洞中学习的。就是在这小小的山洞里,屈原不仅熟读了《诗经》中的《风》、《雅》、《颂》等三百篇,还从民歌、民谣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学会了写诗作词,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划时代的大诗人。

据说,在他刚满十岁的时候,就能吟赋作诗了,而且寓意深刻,气势磅礴,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十五岁那年,屈原就被楚怀王召到朝中做了官。

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一到朝中,便竭尽全力,为楚怀王出谋划策,修明法度,选任贤能,联齐制秦,富国强兵;特别是在外交方面,他充分运用自己的丰富知识和惊人的口才,既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又得到各诸侯国对楚国的尊重。楚怀王为有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外交家而感到十分自豪。但是后来,由于他的卓越才华受到上官大夫靳尚的妒忌,逐渐被不明真相的楚怀王疏远了,以至被贬降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楚顷襄王时,他再度被流放江南。在此期间,他因忧伤国事,发愤写下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离骚》。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人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北),端午(即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终因国破家亡,怀着满腔的哀怨和愤怒,自投汨罗江殉国而死。

屈原的议论文篇6

在中华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因为这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纪念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传统节日。每当端午节,拿着绿油油的艾蒿、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我就会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从小就尊敬屈原。听妈妈讲过:战国末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人民被奴役,心如刀绞,悲愤已极。五月初五,屈原写下绝笔诗《怀沙》,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传说屈原逝世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民们划着小船在江上航行,寻找着屈原的遗体;村民们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鳖虾蟹吃饱,不去伤害屈原;老医师把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以药晕倒蛟龙水兽,无法伤害屈原。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我从小就喜欢吃粽子。记得去年端午节,妈妈准备好粽叶、江米、大枣……开始包粽子了,我自告奋勇给妈妈帮忙。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先把一片粽叶摊开,围成一个漏斗似的三角形,拿一个大枣放在底部,再抓一把江米放进去,然后把一端的粽叶折过来盖上,最后系上线绳。可是,我刚学包粽子,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第一次,线绳没系紧,散了;第二次,叶子没包住,漏了;第三次,终于包好了!我把包好的粽子一个一个轻轻地放进锅里,别提多开心了。“咕嘟咕嘟”,开锅了,满锅的热气,满屋的粽香,我满心的欢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端午节,历史悠久,是我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端午时,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走近屈原……

屈原的作文篇7

“同学们,我们到了,屈原故里已经在我们眼前了!”

随着老师的声音,我们来到了此次旅行的目的地——屈原故里。

说到屈原故里的景点数不胜数,每一个都奇妙无比,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屈原祠了。

屈原祠的大门上刻着光争日月,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万物都无法舍弃的,如果没有太阳,万物都无法生存,在这里是指屈原和太阳一样伟大。

走进屈原祠,首先看到的是屈原的雕像,他双目远眺,仿佛胸怀大志,一手抚摸着胡须,一手握着佩剑,穿着象征着崇高地位的官服,让我心中涌起一阵敬意。

走进屈原祠的文字展厅,给我的第一印象——震撼。整座展厅的墙壁上刻满了文字,我仿佛回到了过去,我仿佛看到了这些诗词的创作过程,我仿佛感受到了屈原心中的满腔忧怨。

屈原被称为中国的“第一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在古代,许多人作诗后不留下姓名,只是后人将这些诗收集起来,而屈原是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诗人,因此,被称为“第一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怀沙》,每一篇诗中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每一篇中都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每一篇中都影射了百姓的生活疾苦。

天色已晚,我们坐上了返回的客车,离屈原越来越远,而他的那种精神,却永远烙在我的心中。

屈原的议论文篇8

离骚,几千年之后的国家经典,离骚,证明的是屈原不屈不挠的性格,离骚,给我们留下的是忧国忧民的思想,就是离骚,在漫长的时光里成为了永不退色的经典,它不知教育了多少文人学子,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土地上的不朽诗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然几经流放,但还能有着这般刚强意志的人可不多,如果屈原当时怀着悲伤地心情离开楚国,可能历史便会改变。虽身在它乡,但还是心系国家,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不被金钱美色所动摇的贤臣又有多少?做官难,做官是要体谅百姓之苦,做官就要做到忧国忧民,做官不做糊涂官。陶渊明不愿意做官是因为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但屈原却是因为君王的昏庸而迫使遭到流放,就是贤臣的离去,最终使楚国的命运走到了尽头。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每当我读到这里,不禁感到可惜,他一生为了国家最后却是落的如此下场,便使我产生了对他的同情。君王的昏庸和群臣的挑拨离间虽迫使之流放,但却没有动摇屈原的心,这种不同流合污,不苟且偷生的精神使我感到敬佩。我赞叹屈原的那一身正气,赞叹他那刚正不阿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正是他那一颗怀有正义感的心才不会被后人所遗忘。世上小人虽多,但也有怀有正义之心的人与之对抗,并且将之打败。

扶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这句维护自己美好品质的句子正是被历代圣贤所称赞的,这句具有高超艺术性的诗句也正是屈原顽强性格的展现。这句千百年来都不曾被人所遗忘,哪怕是最后一刻想要离开,也没有什么过错,但那一种爱国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也不允许,在命运的安排下又返回了自己的祖国。

在我们今天,有像屈原那一种刚强性格的人已是寥寥无几,直到读了离骚,才使我的心有所触动。有人认为,屈原死的不值,他完全可以重头再来,依附于其他国家生存。所以,离骚永远都是一座永远无法超越的巅峰。

而现在,屈原所拥有的高尚品德我们每个人也值得拥有,做人要怀有一颗正直的心,时时刻刻保持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好品质。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国家昌盛时期,我们快乐,在国家陷于为难时刻,我们挺身而出。我想这不光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所要做到的,当时的屈原也是为了表达此感情吧。

屈原的作文篇9

今天我来到屈原故里游玩,一进入屈原故里,导游就介绍说左手旁边是跳跳泉。你一定会问:为什么叫跳跳泉?因为一条一条的鲤鱼跃出水面,露出上半身,吐出水珠,好像在说:欢迎大家来到屈原祠游玩,前面还有更多惊喜等着大家!

走了一段路,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屈原祠。我们面对着大门,大门上的屋角往上翘,胜似牛角,十分古朴。进大门后,之间一排排宁静的大厅摆在我的眼前。我来到其中一个大厅,只见一个山洞静静的躺在那里。听导游说,那是屈原以前的读书洞,屈原的石头桌和石头椅上坐满了不知情的同学,把导游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同学不要坐到屈原读书的桌子上。坐在上面的同学听到。噌的一声迅速站了起来。

接着,另一个大厅里写满了屈原的作品,《天问》,《九歌》等,导游们也绘声绘色地讲解了起来。在一旁的我也赞不绝口。

啦啦啦,我们去看皮影戏,不怕渴呀,不拍晒。我们走在林中小路,边看风景边走路,林中特别凉快,让我一下子没有了热意。哇!快看那边有小溪!快走,别看了。在老师的催促之下,我们只好去皮影馆了。

到了皮影馆,我们迫不及待地抢座位。只见两个小人互相打了起来,拳打脚踢,不分胜负。当再见两个字出现在我眼前,皮影结束了。

我走在回去的路上,来到了屈原广场,我们做了有趣的活动就回去了。

在回家的车上,我想:今天真是愉快的一天!

屈原的作文1篇10

有一天,我搭时光机回到从前,只为了完成老师规定的端午节作业“认识屈原”。

当我抵达目的地时,看见一位男士,抱着大石头,准备往河里一跳,咦?抱着石头,往河里一跳的人,不就是屈原吗?我飞快的跑去阻止他,如果能跟他好好聊聊,我的报告就有救了!

我先跟他自我介绍,告诉他:“我来自二十一世纪,今天来到你身处的战国时代,希望您能协助我完成学校的作业,因为我的主题人物写的就是您,您能回答我几个问题吗?”

屈原垂头丧气的说:“唉!你就趁我还没跳进这茫茫的海水里之前,赶快问一问吧!”

我想了一下:“为什么像你这么爱国的人,都被皇帝冤枉,甚至赶出国,你的心情肯定不好过吧?为什么不跟皇帝解释清楚呢?”

屈原回答:“我在那里土生土长,有好多美好的回忆,皇上重用我,给我官位。虽然被陷害,赶出国,但『要爱国,报国』是我始终的信念,为了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如今我回不了国,生活没有了重心,不如一死了!”

正当我要继续第二个问题,我的时光机发出催促的声响,再不回去,我就只能生活在汨罗江边了,于是我无奈的踏上时光机,回到二十一世纪,屈原也跳进河里了。

屈原的作文篇11

冰冷的江水缓缓向东方流去,风扑面的吹来。

江岸边站着一个人,他披着长发,风将他的长发吹起,长发便随着风在舞动。

我是一个船夫,驾着我的小船缓缓的向江面行去。

我定睛一看,他不是——屈原吗?他这么在这里一面走着,一面吟唱着。面色十分的憔悴,身体消瘦,宽大的衣服耷拉在他的身上。

我看着他这个样子不禁感到十分难过:“您不是屈原先生吗?为什么会在这里呢?”屈原叹了一口气,说道:“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才是清白的啊!所有人都沉醉其中,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我才会被放逐啊!”我说:“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这样或许会少受很多的苦呢?”而屈原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不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背着世界的昏暗所污染,我宁可投入这冰冷江水,被水里的鱼儿吃掉,也有一身清白。”于是,他怀着他悲愤的心情,写了一首诗《怀沙》后,便抱起一块大石头,跳入江中。

他对国家的忠心耿耿,是我们后人所应该学习的。我们应该像屈原那样生活,像他一样一身廉洁,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惜为祖国放弃生命。

了解屈原的作文历史篇12

红色历史是指我们国家的革命历史,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红色历史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而我也有幸能够深入了解红色历史,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

了解红色历史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是必要的。中国的现代史是由鲜血和牺牲铸就出来的,我们应该铭记这样的历史,更好地珍爱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红色历史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及中国共产主义所表现出的光辉理念。

红色历史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共产主义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在革命的历程中,我们党坚持党性原则,舍生忘死,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这说明,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才能够走向成功。另外,我们也应该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积极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努力。

第四段:感悟红色历史的过程。

了解红色历史的过程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过程。通过书籍、影视剧等多种方式,我学习了许多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历史和红色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对历史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思考,才能领悟到那个时代的真实。

第五段:结语。

通过了解红色历史,我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灵魂,推动着中国社会从落后向前进。我们应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积极发扬红色文化,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注入热情和力量。红色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宝藏,我们应该珍惜它,传承它,将其作为自己前进的历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而奋斗。

了解屈原的作文历史1篇13

历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记忆,是一部流淌着眼泪和血汗的故事,更是一个人的镜子。而了解历史,则是我们对过去的回顾与反思,对现在的认知和启迪。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深刻性,感受到历史的丰富和多样,也明白了历史对我们的指导和警示。在我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的长河令人瞩目。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看着那一条条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河水,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的年代,我们所处的时代显得如此渺小。历史的长河是由一个个人物与事件拼接而成的,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历史的长河,我们才能够明白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体会到历史中伟人的智慧与胆识。同时,历史也是人类智慧和努力的结晶,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我们能够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领略历史的魅力。

其次,历史的多样性让人叹为观止。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明和风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发展道路。正因为有了这些多样性,我们才能够欣赏到历史的精彩与多元。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历史故事都各有特色,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比如,在学习中国历史时,我惊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智慧;而学习欧洲历史时,我被其充满战争与变革的历程所震撼。多样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参考,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再次,历史的警示与启示不容忽视。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看到历史的错误和教训。正是通过了解历史中的战争、冲突和灾难,我们才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比如,在学习二战的历史时,我看到了集权统治和仇恨扩散的危险,这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与和谐;而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我认识到了人类创造力和追求美的力量。历史的警示与启示,在我们的时代中发出了警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追求阳光。

最后,了解历史让我更加尊重和感恩。了解历史,我看到了历史中伟人的努力和牺牲。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这些先人们的智慧和努力所创造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惜和感恩,应该更加努力奋斗,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和了解历史,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深刻性,感受到历史的丰富和多样,也明白了历史对我们的指导和警示。历史的长河让人瞩目,历史的多样性让人叹为观止,历史的警示和启示不容忽视,而了解历史也令我更加尊重和感恩。历史是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呵护,用心去读懂它、思考它。因为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更好地展望未来。